在泸州的连绵丘陵深处,电话的普及与演变,如同一根看不见的线,串起了几代人的生活图景与情感记忆,这里的人们,曾经对着话筒高声呼喊,也曾在信号微弱的2G时代举着手机满山寻找一格信号,电话,这个看似寻常的通讯工具,在泸州丘区的特定地理与文化语境下,承载了远超其功能本身的时代重量。
记忆的起点,是上世纪九十年代,在泸州丘区的乡镇,一部手摇式固定电话几乎是整个村子的奢侈品与信息枢纽,安装一部电话需要不菲的费用与漫长的等待,它往往只出现在村委会、村小学或最早一批外出打工挣了钱的家庭,那时,打电话是一门需要“预备”的仪式,在外地的亲人约好通话时间,这边的家人便提前守候在话机旁,通话时,声音总是不自觉地拔高,仿佛要将满腔的思念与嘱托,通过这细细的铜线,更用力地传递到山的那一边,信号断续、杂音干扰是常态,但每一次短暂而珍贵的连线,都足以让消息在丘区间口耳相传数日,电话,是连接丘区与遥远外部世界最初的那座桥,脆弱,却至关重要。

进入新世纪,通讯技术的浪潮终于汹涌地拍打着泸州的丘陵,2G网络的覆盖,让“大哥大”、小灵通和后来的功能手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,在田间地头,在赶场的集市上,接听和拨打电话变得日常,丘区的特殊地形——山峦阻隔、谷地深邃——让信号的覆盖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“游击战”。“喂?喂!听得到吗?我走到山顶上跟你说!”这样的场景,是无数泸州丘区人的共同经历,人们会默契地记住村子里哪个角落信号最强,可能是东头的老黄桷树下,也可能是西坡的那块大石头上,电话,在此刻,成为了一种需要主动“追寻”的联结,它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却也时刻提醒着人们,自然地理赋予这片土地的通讯壁垒。
转折发生在近十年,随着国家“宽带中国”、“普遍服务”等战略的深入推进,4G、5G基站如雨后春笋般在泸州丘区立起,光纤网络也接入千家万户,智能手机的普及,让电话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,微信视频通话,让分隔两地的亲人能清晰地看到彼此的笑脸与泪水,空间的阻隔在屏幕前被瞬间消弭,年迈的父母通过视频,看到了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子女所住的宿舍;留守的孩子,通过屏幕向父母展示新得的奖状,电话,从一个单纯的声音载体,演变为一个集视频、信息、娱乐于一体的全能窗口。
电话也深度参与了丘区经济的转型,曾经的“电话那头”,只是家人的嘘寒问暖;如今的“电话那头”,还连接着全国各地的客户,泸州的特色农产品——桂圆、荔枝、甜橙,通过电商平台,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消息,就能敲定订单,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,村里的专业合作社,通过视频会议与外地专家商讨种植技术,电话,不再是仅仅传递亲情的纽带,更成为了驱动丘区经济发展的信息动脉。
从村委会那部需要高声呼喊的固定电话,到满山寻找信号的2G手机,再到如今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,泸州丘区人与电话的故事,是一部微缩的中国乡村通讯进化史,它映照的,不仅是技术的飞跃,更是生活方式的剧变、社会关系的重塑与发展观念的革新,那根曾经纤细易断的电话线,如今已化作一张无形而坚韧的网,将泸州的丘丘壑壑,紧密地织入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之中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TP官方网站,如有疑问,请联系()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ygkysy.com/tpgfxzrk/2511.html
